特别是近年来逆变器的毛利率越来越低,研发的环境也越来越严苛。
再如北控体系专注于分布式工商业电站,目前并网电站持有量超过1GW,正在抢2018年的630及加速存量电站的并购速度。但现阶段强推光伏平价上网,是否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?可能有人会说,领跑者电价已经临近平价上网了。
产业链前移,加大的产能试图通过做大规模、摊薄成本、降低度电价格的方式,以适应平价上网。也就是说,融资成本偏高的企业,哪怕业绩再好也是赔本赚吆喝,辛辛苦苦为资本市场打工。那批电站IR大都很难超过9%,但不少投资企业拿到手的融资成本已超过8%。主要体现在研发投入和技术进步两个层面。但这种傲人成绩的背后,似乎却很难经得起深层次的推敲
近日,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易跃春表示,光伏产业经过前些年的迅猛发展,目前产业发展的宏观目标已有所调整,发展重点应从提高规模转向提质增效和推进技术进步上来。这与该公司今年以来数次下调硅片价格以换取市场份额,致使硅片业务毛利率下滑息息相关。王斯成表示:光伏531调整新政,不仅与以前发布的文件相矛盾,降低了政府信誉,还将使光伏制造业崩溃,损失超万亿,250余万人就业将受影响(详见:《光伏新政冲击波 | 王斯成:前后矛盾,信誉何在?朝令不能夕改,建议撤销!》)。
6、省级平价基地,地方政府可以在本省组织领跑者基地招标。国家能源局官员表态表达了对光伏行业的支持,主力局的提法则明确对行业的认可和鼓励。在光照较好地区,电价较高地区,光伏的成本已经具有竞争力,适合作为增量配电网的电源,为增量配电网贡献利润。那些海外基因良好,如天合光能、晶科等,比较优势明显。
虽然建设周期较长,但是可以新技术新理念建设新型高比例光伏渗透率的能源互联网。对于装机量不超过变压器容量50%,全部自发自用,安装防逆流装置的无补贴自发自用项目,应当可以不经过电网的批准和验收,而是由当地发改委或能监部门委托第三方验收。
ISH和彭博新能源每年的装机预测都低于市场需求,市场对政策过度解读了,如果新兴市场需求起来,量和去年市场持平也可能。(详见:红炜:光伏市场将发生质变,过程会很残酷)与市场上普遍的光伏新政对行业是毁灭式打击的悲观情绪不同,行业里也有不一样的解读。有观点认为,主管部门是以主动刺穿泡沫的方式来规避更大的补贴缺口风险,推动2020年光伏平价上网时代的早日来临。申万宏源等机构也表示,光伏发电将在行业阵痛中完成平价上网的最后一步,预计本次国内装机规模缩减后,产能将进一步过剩,替代过程会加速开展;本次新政之后,优秀的龙头企业将凭借技术和成本优势逆势向上,抢占制高点,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。
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院长红炜早有预测,在前不久5月22日于石家庄举办的2018中国分布式光伏生态创新论坛上,他就说道,2018年支持光伏市场的主要要素没有发生重大变化,依然是供大于求。面对业内的各种发声,在此之前主管部门已经有了一定的政策松动,让已取得2017年普通地面光伏电站指标的项目,在今年6月30日前并网的,仍执行2017年标杆电价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李创军副司长在会见中表示:光伏是未来能源变革的主力军,能源局发展中国光伏行业的决心没有动摇,愿意与企业一道,为促进中国光伏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。储能同时承担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调节和调度功能。
毫无疑问,与主政官员面对面的对话反应行业诉求,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。随后,行业联名建言信再次引爆光伏行业。
按照以往经验看,光伏新政很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旋和调整。我们建议大家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,在出现问题时,不要自怨自艾,而是去开拓新的途径与办法,沉着冷静、务实应对。
在民间发声之后,在今日,光伏企业最终通过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联通了与官方的对话渠道。补贴缺口的问题不解决,光伏政策回调的空间并不会太大。而且今年光伏领域的补贴将会发生变化,平价上网的时代即将来临。新政一出,影响巨大,行业哀嚎一片。从上周末起,531新政的杀伤力就开始显现,悲观情绪从光伏企业蔓延到了金融机构,光伏板块全线下跌,龙头股跌停,不少光伏企业打算裁员、减产,市场哀鸿遍野。截至目前,已有192家户用光伏企业参与了联名,建言反对把户用光伏与其它地面、水面分布式光伏电站和工商业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一刀切地划入1000万千瓦的分布式光伏支持范围。
本次拜会,是继190余家光伏企业联署签名、11位光伏大佬联名公开信之后,正式的与官方的直接交流与汇报。紧接着,6月3日,刘汉元、曹仁贤等11位企业大佬向新华社发出了关于企业家对三部委出台531光伏新政的紧急诉求的联名信。
务实应对:专家支招六个锦囊妙计作为专业的能源财经新媒体,聆听了业内两种不同的声音,但不管新政的出台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,都已成每个光伏人必须面对的现实。但从大面上来讲,严控带补贴的指标是毫无疑问的,完全回调的可能性并不大。
3、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。4、在存量资产的增量配电网中建设光伏。
同时他还表示,政策对行业短期有冲击,长远来看,对龙头企业和技术研发比较强的企业,是个比较好的机会在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,2017年晶澳太阳能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50%,以印度为例,组件出货量达到1GW,市场占有率突破10%。此外,海外基地建设也为光伏制造企业的全球出击提供了利器。与此同时,双面双玻组件的规模应用还为其他配套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机遇,如跟踪支架及定制化逆变器等。
此外,晶澳还是第一家推出1500V组件以及PERC双面双玻组件的企业。然而,随着补贴退坡加速及平价上网倒计时,光伏产业链各环节进一步降本压力山大。
过去两年电池片的转换效率已经从年均0.3%提升至0.5%以上,组件功率增长更是高达20W~30W。其中双面组件的技术选型至关重要。
对于快速增长的产能,市场担忧之声有之,但更多的业内人士将其视为产能的更新换代。高效组件的规模化量产推动了度电成本的下降,促使新兴市场装机量的大幅提升,全球光伏市场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。
而实际上,政策之外,光伏制造业的头上还始终悬着另一把刀,即伴随始终的产能过剩。来自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,2017年,国内硅片、电池片、组件的产量分别达91.7GW、72GW、75GW,同比增长分别为41.5%、41.2%、39.7%。财务稳健、全球布局、高效产品规模化生产的一线企业将成最大赢家。围绕降低度电成本 高效技术频出从2007年到2017年,十年间光伏组件的单瓦价格从36元降至2.7元,降幅高达92.5%。
领跑者带动 大规模平价上网即将来临高效产品在加快组件技术迭代的同时,也将率先完成光伏平价上网的临门一脚,即将开建的第三批应用领跑者项目便是最佳案例。2015年,以推动光伏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宗旨的领跑者项目开启,对度电成本的要求逐步升级,直接刺激了更多高效技术的量产化。
随着531新政落地,中国光伏产业何去何从备受各界关注。曹博解释,双面组件背面也有发电量增益,经实际运行项目证实,P型双面组件的背面增益至少达10%,在全球首个大型应用双面双玻组件的青海共和黄河水电电站中,晶澳PERC双面双玻组件较同行单面单晶组件发电量平均提高10.5%(国际权威检测机构TV莱茵提供数据),按1元/千瓦时的上网电价计算,5.5MW的双面双玻组件可为客户带来80万元的年收入增益;以电站造价6元/瓦进行计算,能够节省项目投资300万元,度电成本下降10%。
值得重视的是,当下越来越多的普通项目甚至扶贫项目设备选型也向领跑者看齐,高效组件替代常规组件的进程加快。一线制造企业晶澳太阳能副总裁曹博同样强调,当下扩产是高效产能的增加,过剩危机将加速行业整合,淘汰落后产能,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。